基因编辑技术1996年,第一代基因编辑技术ZFN出现,用于动物基因的研究是从2002年ZFN成功用于果蝇基因组编辑时开始的,并在2003年开始了对人类细胞的基因编辑。该技术靶向结合效率高,但是蛋白设计复杂,费时费力,并且无法实现对任意靶基因的结合,也无法实现高通量的基因编辑。2010年,第二代基因编辑技术TALEN出现,理论上可以使TALEN被用于几乎任何的序列。2012年,CRISPR/Cas9的体外重构 —— 2013年实现对人类细胞的基因编辑。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/Cas9开启了基因编辑技术领域的新篇章Clover青子:钢铁之躯离我们有多远:单细胞基因编辑实操指南zhuanlan.zhihu.com基因编辑技术[3] ——我们并非对滥用的技术了若指掌,甚至未知其后果就大行其道,未来藏在迷雾中。人工智能1956 年“人工智能”首次在达特茅斯会议中被提出。1973 年,以《莱特希尔报告》的推出为代表,象征着人工智能正式进入寒冬。这篇报告宣称”AI 领域的任何一部分都没有能产出人们当初承诺的有主要影响力进步“。1980s,由于专家系统的崛起人工智能再次迎来一次久旱之后的甘霖期,也是一次新的高潮。1987 年基于通用计算的 Lisp 机器在商业上的失败,人工智能再次滑入了低迷期。1990s,由于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,人工智能再次卷土重来。以数据挖掘和商业诊断为主要代表的应用非常成功,使人工智能重回人们的视野。2006年,以 Geoffrey Hinton 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训练高层神经网络的有效算法。至此,基于人工智能理念的技术开始逐渐席卷全行业,波动到每个人能感知的范围。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AI) 现如今带给我们极大地便利:移动支付、社交娱乐、自动驾驶、无人汽车、人脸识别、外卖配送系统、推荐系统等技术。我们能够感知的是受益的一面,正如今日头条的 Slogan 一样:信息创造价值。信息创造价值在辩证的唯物观众,凡事都充满了两面性,在对立统一中发展上升,只看事物的一面而忽视另一面都是偏颇的。进入凡人生活的一切强大之物,无不具有弊端“那代价是什么呢?”信息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会暴露隐私,而个人的隐私数据正好能反应个人偏好,个人经历以及社交中未曾暴露的秘密。目前,大多数企业只享受信息收集带来的增益,而忽视数据保护的责任,信息数据监管势在必行。如何看待深圳拟在全国首次提出个人享有数据权?网络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?www.zhihu.com除开隐私数据保护的问题,另一个问题是企业对数据的滥用。“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,那么你就是被卖的产品”——《监视资本主义:智能陷阱》环境能够影响个体,是因为环境潜移默化地“喂”给你信息,例如在电脑前熬夜打游戏的室友、在给女友煲电话粥的朋友,某种程度上会让你也想着熬夜,想着找一个女朋友。同理,APP 更强硬地“喂”给你信息,甚至你没有选择的余地,你获得信息的途径上,都是经过筛选的痕迹,如果你讨厌特朗普,它就会每天给你推送特朗普的黑料,如果你是偏向极端的潜在犯罪者,它甚至会推荐给你极端分子的视频……它不在乎你会做什么,它的目的只有三个:让你沉迷,让你参与。让更多的人沉迷和参与。让广告商(企业真正的客户)赚钱。一个数据被“滥”用的典型例子是“推荐系统”。推荐系统考虑的并不是自己推送的内容对用户是否有利,而是注重能否从中获益,而我们每个人就像小白鼠一样被淹没在推送内容构筑的世界里,被“信息茧房”困住。另一个被滥用的例子是“搜索引擎”。相较于被动地推荐,主动的信息搜索本应该是更加无偏的行为,如果我们的搜索词相同,那我们本应该指向同样的内容,可现实中差异化的搜索算法让每个人站在同一个网络世界里,只能看到世界的部分样貌。每个人看到的可能都是事实,但不一定是真相。我们接受了当前世界就是真实的事实。基于不同的推荐内容,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的世界,会觉得对方不可理解。弊端:个人的极端化:当技术超过人类弱点的阈值后,它将会击溃我们的防线,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人的想法,改变社交行为。软件潜移默化地成瘾性吸引你沉迷其中,与你的现实生活竞争着创造价值的时间。以我为例,我在吃饭的时候会逛知乎,仅仅是因为知乎的信息量远超微博,将我自己淹没在海量信息中打发吃饭的无聊时间。集体的情绪化:情绪基于社交网络进行传播和放大,危险的模仿变得容易复制,在美国的 tiktok 能很轻易地聚集起一群同样目的、同样行为的人。让我们很容易地假设一下某极端组织掌握类似 twitter 或 tiktok 的庞大社交产品……情绪的输出远比理智的输出更容易,这导致着社会逐渐极端化、极左极右党派逐渐在政治舞台上登场。过去的粉丝追星远非如今这么疯狂,粉丝的聚集效应打破了个人的理智,造成群体性愚昧。(推荐这本书,在微信读书上也能直接看)群体性愚昧:为什么精英在一起也会干蠢事京东¥ 38.50去购买虚假信息的快速传播:推特上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是真实新闻的六倍。人们难以分辨真相,因为寻找真相的成本太高且太难,一方面造成虚假信息在概率上更容易被人们相信,一方面人们往往更不需要真相,他们需要的只是他们想要的“真相”。如何从根本上解决「谣言不断出现,还不断有人相信」的问题?www.zhihu.com以上,希望大家能够在网络世界保持一丝理智。